|

中非纺织贸易的发展前景分析

2016/05/11

分享到: 

中非经贸合作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非经贸合作规模逐步壮大。中非双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我国自非洲主要进口原油等资源性产品, 对非洲出口则主要为价廉物美的工业产品。2006 年 1—8 月, 我国自非洲进口原油 140.9 亿美元, 增长54.5%。同期, 对非洲出口额超 10 亿美元以上的大类商品有: 机电产品73.6 亿美元, 同比增长 43.7%; 纺织品 25.2 亿美元, 同比增长 29.3%; 服装 15.8 亿美元, 同比增长 32.3%。纺织品是我国向非洲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

1 中非纺织贸易现状
中国既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加工国,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2005 年,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经历了配额取消、出口征税、人民币升值、出口征税取消、中欧和中美纺织品谈判、配额竞标等一系列波折, 仍然实现了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 2005 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累计 1 150.1 亿美元, 比 2004 年增长 20.9%。2006 年 1—9 月,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非洲达到46.52 亿美元, 同比增长 31.90%。但非洲市场占我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 2006 年 1—9 月比重仅为 4.32%。

2 中非纺织品贸易发展的机遇
在中非贸易发展的大背景下, 中非纺织品贸易面临着很多机遇:
第一, 非洲人口众多, 纺织工业落后, 是我国纺织业可以开发的巨大市场。目前, 非洲的人均纤维消费量仅为 3.2 kg , 远低于世界人均纤维消费量 8.7 kg 的平均水平。随着非洲国家的经济逐步发展, 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的潜力很大。中国纺织品和服装长期以来具有的价廉物美的优点, 非常符合当前非洲人民的消费需求, 因此开拓非洲纺织品市场应作为实现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重点地区。第二, 纺织产品可借助非洲出口欧美。欧美国家针对非洲的一些优惠政策为我国的纺织业争取欧美市场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方案。美国《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 以下简称《法案》) 和欧盟《科托努协定》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方面给予非洲国家的优惠待遇依然有效,《法案》为撒哈拉沙漠以南 48 个非洲国家提供了单方面贸易优惠条件, 符合该法案条件的非洲国家在 8 年内可按普惠制( GSP) 向美国免税出口 460 种商品。在《法案》安排中受益最显著的是纺织品服装, 而且其中 5 类可免关税、免配额。根据这些法案和协定, 如果我国在非洲生产并出口纺织品, 我国的纺织品在欧美的市场份额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第三, 我国政府提供大力支持。政府为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投资非洲制定了专门政策, 鼓励国内企业到非洲拓展业务。如政府提供贴息贷款, 设立专项资金, 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 加大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简化审批程序等, 重点促进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政府专门投资上亿元在非洲设立 11 个投资贸易中心, 为国内企业投资非洲提供服务, 设立专项贴息贷款, 鼓励在非洲投资设厂。
第四, 投资非洲可享受非洲国家诸多优惠政策。非洲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很低, 大多数国家为吸引投资制定了很多的投资优惠政策, 如埃及早在 1989 年就颁布了《投资法》, 此后又于 1997 年颁布了新的《投资保护鼓励法》及其实施细则, 2002 年 6 月正式颁布实施《经济特区法》, 为外国投资制订了基本政策、法规和优惠待遇。南非政府从 2000 年开始针对新投资或追加投资的中小型企业在南非可享受到技术和投资补贴: 以南非政府核定的投资总资产为基准, 投资者可享受为期 3 年的现金补贴,按季给付; 第 3 年的投资补贴是以( 扣除原材料价格外) 其劳工成本占产品附加值的 30%以上, 还可获得一年的补助。核准的企业可享有每年免税的现金补助, 按季支付, 为期 3 年; 还有外商投资补贴( 迁厂补贴) 。此外, 在南非办企业不需政府批准, 只需会计师办一个营业执照即可; 赚钱交税, 不赚钱就不交税, 每年只交所得税。

3 中非纺织贸易现存的问题
3.1 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 对非洲发展中国家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许多非洲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南非、津巴布韦、尼日利亚、埃及等都具有一定的基础, 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尤其是自 2000 年美国颁布《法案》以来, 非洲国家的纺织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一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还逐渐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近年来, 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 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 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 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 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 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据报道, 2005 年, 非洲纺织服装业大国莱索托有近 14 000 人失业, 占纺织企业总就业的 30%; 东非纺织服装业大国肯尼亚有 70 000 纺织工人失业, 非洲的不少媒体将其原因归之于中国的竞争, 一些非洲纺织企业甚至呼吁本国政府支持欧美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重新设限。
3.2 非洲部分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为保护就业, 非洲民族会议( ANC) 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 限制从中国的进口, 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 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 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 31 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3.3 官僚主义和基础设施落后
在非洲, 官僚主义是影响商业的主要问题。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对一些问题, 像官僚主义和税收问题进行了调查。在塞拉利昂, 如果公司要支付所有的税收, 它们花掉的钱几乎是它们的总利润的 3 倍。在刚果( 布拉柴维尔) , 注册一个企业要用 155 天, 其费用几乎是当地人平均年收入120 美元的 5 倍。在安哥拉, 执行一个合同涉及 47 个程序, 要用 1 000 天的时间。
道路质量差或没有道路, 增加了从事商业活动的困难; 货币不稳定让人难以忍受; 购买力严重不足。除塞舌尔、留尼汪、利比亚、加蓬、毛里求斯、南非、博茨瓦纳、突尼斯、纳米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富裕国家外,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 7.5 亿人口中, 几乎有一半的人每天生活费用不足 1 美元。有购买力的人很少。

4 中非纺织贸易发展的对策
非洲市场的发展是非常有潜力的。非洲是全世界消费层次最具多样化的地方。目前, 非洲年均进出口贸易额为 3 000 多亿美元, 预计到 2025年, 仅进口额将达到 4 800 亿美元。
( 1) 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应对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由于非洲市场占我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出口商品的金额不大, 很多企业因其量小价低而往往对此类的贸易摩擦不予重视, 结果失掉了非洲这个市场。因此, 我国纺织企业要高度重视对中非纺织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在处理中非纺织贸易摩擦时, 应采取有别于对发达国家的处理方式,通过双边友好磋商来化解矛盾。
另外, 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扩大对非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非洲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区, 棉花种植面积占世界棉花总种植面积的 17%。由于非洲地区的纺织工业比较落后, 棉花主要用于出口。2001—2002 农业年度棉花( 籽棉) 出口达 125 万 t, 占其总产量的 70%, 是世界棉花出口总量的 20%, 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非洲共有 35 个国家生产棉花, 其中 32 个国家出口棉花, 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 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 2) 充分利用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投资建厂, 实现我国纺织业发展的转移。近几年国内纺织行业投资的增速过快, 导致该行业集中度较低, 竞争激烈, 国内的纺织业投资已经趋近饱和。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 纺织业的优势主要得益于我国的劳动力价格的低廉。而SA 8000 认证和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存在可能使得这一优势将不复存在。SA 8000 认证是一个规范供应商社会行为的认证标准, 这是专门针对中国纺织业制定的标准, 比如它规定不得经常要求员工一周工作超过 48h, 每周至少有一天休息; 每周加班不得超过 12 h, 并应支付额外报酬。就目前而言, 许多纺织企业都不能达到这些标准, 而德国、法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商已在讨论一项协议, 要求将中国纺织服装、玩具、鞋类生产企业通过 SA 8000 认证, 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而且, 我国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将面对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中国已于 1999 年进入老龄社会, 21 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在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 今天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紧缺。内陆的居民越来越不愿意为每月 60欧元的最低工资离家去沿海地区生产出口货的工厂辛苦工作。因此, 为我们的纺织业寻找新的投资热点成为当务之急。而拥有 8亿人口的非洲, 可以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事实上, 非洲也在寻找着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由此, 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纺织业成为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 3) 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逐步提高纺织品出口的档次。众所周知, 中国的纺织品主要是以低价取胜的, 常常给人以低质的感觉。在非洲的情况也是如此。有些本是由中国企业代工的发达国家的品牌价格卖得很高, 而中国的纺织品企业不能赚到应有的利润。因此, 严格控制质量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当务之急。另外, 中国纺织品企业之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例如, 在西非和洛美市场上,中国纺织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者众多, 无序和恶性竞争越演越烈, 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严重影响了大多数商家的利益。而法国、英国、荷兰、印度和巴基斯坦商人经营的纺织品价格始终保持相同品种的统一, 特别是荷兰的蜡染布, 长期以来价格居高不下, 消费者照样购买。不少中国商家呼吁成立行业商会, 规范中国纺织品在非洲市场上的价格, 保护广大经营者的利益。
( 4) 开拓非洲市场应有务实的态度, 灵活的做法, 防止盲目经营。非洲商人总体实力小, 经营规模小, 出于传统习惯、外汇的短缺以及需求的多样性, 大都采取“多批次、多品种、小批量、看样订货”的贸易做法。在付款方式上不愿采用信用证方式, 而多用托收、汇款方式, 在有些地区则流行“一手交货、一手付款”的方式。针对这些特点, 我国纺织外贸企业应摒弃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传统做法, 多组织赴非洲的专业性展览会、订货会, 积极参加非洲各国定期举办的各类博览会。在交通便利的港口、中心城市或地区投资设立仓储、分拨中心, 货物运抵后再行批发或零售。适当运用“易货贸易”“补偿贸易”“加工贸易”等方式, 既解决非洲国家资金短缺的困难, 又有利于进出口平衡。
( 5) 企业在非洲投资建厂前应做好可行性分析。整体来看, 非洲的纺织服装业比较落后。相对来说, 中国的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生产设备比较适合非洲的发展需要, 而中国产品的价格和技术水平也比较适合非洲。在非洲投资, 最好找一个当地的合作伙伴。当地人可能没有多少资金或专门技术, 但他们的本地知识和经销网络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也是消除当地人对外国公司不信任的一种方法。非洲很多国家希望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业, 但各国的基础和设备条件也不尽相同。投资非洲纺织业,应选择政局稳定、基础设施较好、外资政策和法律环境完善、交通便利、有原料或方便原材料进口、具备一定技术水平、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 如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等国。


上一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一带一路”下中国纺织业国际化风险控制和协同研究


友情链接:
标准商城 | 百检网 |
在线客服